7月7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省委书记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为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荟萃江淮的生动局面,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劲动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副书记程丽华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县委书记朱林,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成学斌,县政协主席常昕,县委副书记郑冬冬,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吉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文霞,副县长张艳,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凤阳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县直各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人,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凤阳分会场收听收看电视电话会议。
韩俊强调,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出路在创新、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要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形成塔顶更尖、塔体更强、塔基更厚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让安徽成为引才汇智的“强磁场”。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全力创建合肥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带动省内区域人才强市和特色人才中心加快布局,努力把安徽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要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通过创新链的驱动、人才链的滋养、教育链的支撑,让产业链“枝繁叶茂”,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要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在人才理念、思路上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真心实意对待人才、真招实策服务人才、真金白银惠及人才,加快建设全要素汇集、全链条支撑、全周期服务的人才生态,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韩俊指出,要海纳百川“引人才”,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聚焦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定期发布全省重大项目引才需求清单,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动“皖才回归”。要多措并举“育人才”,深入实施江淮战略帅才项目、江淮英才培养计划,推进高校大学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等行动,抓好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培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让各类人才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各得其所、大显身手。要千方百计“聚人才”,建好国家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双一流”高校等高层次科教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强企计划,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强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通一条从“科学强、人才强”到“技术强、工艺强”再到“产业强、经济强”的价值转化链。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编制使用、职称评聘、经费预算等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以创新和经济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韩俊强调,要压紧压实人才工作责任,将人才引进纳入季度“赛马”,将人才工作成效列入综合考核,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勇于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送政策上门,根据人才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包”,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建设和力量配备,构建适应高质量人才工作发展需要的机构职能体系,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形成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才共同推动人才事业发展新格局。要大力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的困难和问题,当好各类人才的服务员和“后勤部长”,让各类人才对安徽一往情深、来安徽一见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徽篇章。
王清宪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各项工作。要精准有效地落实4.0版安徽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要切实履行人才工作各方责任,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厚植创新生态,感召天下英才,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会前,韩俊、王清宪等省领导会见了第四届“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获奖者。
会上,合肥市、芜湖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长鑫存储、华晟新能源作了交流发言,天长市、界首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皖维集团、大众安徽、奇瑞汽车书面介绍了人才工作做法。省直各单位、部分高校和省属企业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高层次人才代表、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主会场参会;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朱胜利 班慧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