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盛夏的皖北平原,热浪蒸腾。72岁的徐淙祥俯身蹲在玉米地里,手指轻捻叶片,眯眼观察叶脉纹路。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行走在田间地头……哪位楷模不是平凡如是。
一个农民,一辈子能干多少事?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培育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余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是徐淙祥交出的答卷。
他这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粮,不仅自己种,儿孙也跟着干。三代人跨越50余年,把“家”安在田间,累计种田1.8万余亩,生产粮食超2万吨。这是“多种粮、种好粮”的传承接力,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情怀担当。
他们为啥对种田“情有独钟”?这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这源自朴素的初心信念,也来自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徐淙祥的办公室,53本五颜六色的笔记本摞成小山。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气候、墒情、苗情、病虫草情。这些跨越半个世纪的田间档案,见证了他从“老把式”到“大国农匠”的蜕变。他的传奇种粮史为筑牢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写下了生动注脚。“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远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一首首农技谚语,更是对“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的最好诠释。
人在经历着历史,也在创造着个人史。但历史会奖励向前一步的人。从“种粮大户”到“道德模范”,再到“时代楷模”,称号在变,然而那扎根泥土的赤诚本色却始终如一。数十年如一日,将双脚深扎在黄淮大地上,以汗水浇灌田畴,以深情守护粮仓。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加冕,更是对一种在时代更迭中始终闪耀的农民精神的礼赞。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目睹乡亲们“收的粮食都不够吃”的困境,19岁的他在当教师与当农民面前毅然选择了泥土,“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都在一个地球上,凭啥不如人家?”带着这股倔劲,徐淙祥在田埂上一趴就是五十年。这份赤诚如同土地厚重而深沉的底色,孕育丰收的累累硕果,铸就一生不变的信念根基。
多种地靠的是不变的初心,种好地靠的是好政策和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科技产业。以前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力气活,现在种地更多依靠科学技术。靠着持之以恒地钻研,徐淙祥研发推广了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科学技术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科技兴农、技术助农,是年少时定下的誓言,是对群众的承诺,也是多种粮、种好粮的“丰收秘诀”。
“不管啥时候,都要把地种好”。徐淙祥的不变本色,是千千万万在田野上默默耕耘的优秀农民最动人魂魄的缩影。这本色,是对土地的深沉热爱,是对丰收的执着追求,是对乡亲的真挚责任,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朴素而坚定的担当。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夏日里的沃野良田,有些种子已经种下,就让它自然生长,静待丰收画卷就好了。(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