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奋力往前赶

激活“第一动力” 锻造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10-28 16:45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开栏的话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本报推出“辉煌‘十四五’ 奋力往前赶”专栏,充分展示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巩固稳中奋进良好势头,创先争优、埋头苦干,推动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生动反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营造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5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354家,总量稳居全省前三;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104.6亿元,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0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
全市科技创新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三,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9位……
“十四五”以来,滁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四链”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科技企业培育量质齐升
创新主体规模持续壮大
科技企业是创新生态中最活跃的因子。走进安徽斯迈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创新热潮扑面而来。工程师们对照数据,不断调整实验配方,寻找更优方案。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坚持不懈的创新,破解传统技术难题,成为密封用填料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企业,研发出的“耐紫外脱醇型光伏硅酮密封胶材料”,更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的研发投入成本仅次于原材料和设备,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近六分之一。”公司财务负责人耿淼说。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十四五”期间,滁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政策扶持、主体培育、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引导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牵头或参与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申报省级高能级研发平台,引领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出台《滁州市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措施》,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21年至2024年,全市全年科技支出由15.38亿元增长至19.01亿元,年均增幅达7.3%;深入推进研发经费奖补兑现,激发企业研发活力,2023至2024年市县共计配套奖补资金4296.3万元,2024年带动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94.1亿元、较上年增长9.9%。
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5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54家,总量稳居全省第二。通用生物、华瑞微电子、国科能源和新宸新材料等4家企业新晋“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总量位列全国第21位、全省第2位。通过持续开展“两清零”行动,已成功推动198家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企业和56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企业实现“破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达到1594家,创新意识已深入滁州大小企业的肌理之中。
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安徽大学与滁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异地研究院已顺利运行两年多时间,呈现出“需求方”与“解题人”高效对接的热闹场景。
“我们聚焦区域战略需求和支柱产业发展,与华瑞微电子、雄亚塑胶、华源塑业等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车规级芯片联合研发中心、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已实现5个科技成果在滁州转化落地,帮助缩短企业研发周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周介绍。
同一个园区内,“工大智谷(滁州)”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南农大滁州科创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这里已成为滁州链接高能级科创资源、构建校地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枢纽。
紧扣“8+3”产业链布局,我市着力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全市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09家,其中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3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步伐加快,认定市级人才团队120个,建成省院士工作站16家,54名高校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有效打通了人才流动的壁垒。“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科技奖57项,年度研发投入总量达104.6亿元,跻身全省前三,创新支撑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科技资源集聚效能提升
区域协同创新成果丰硕
走进红外光电领域龙头企业——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已成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重大项目1项。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0亿元,同比增长78%。
在安徽金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通过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液冷系统关键技术”,获得2023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年新增产值超亿元。
近年来,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拓展科技合作新空间。我市与上海杨浦区、徐汇区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加入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试点,兑付创新券156万元,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近千万元,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双创汇”走进滁州,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升级,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对接平台。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62个,创新资源集聚效能大幅提升。在全椒县,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共建的研发中心,成功开发出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不断释放出蓬勃活力。
根据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滁州分别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64位、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9位,较去年排名分别上升6位、8位,连续三年持续进位,呈现出稳健的上升势头,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滁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科创动能。(滁州日报 刘晨)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共青团凤阳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下一篇: 蓝图既定风正劲 奋楫笃行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