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白胖子”是花生的代名词。4月26日,一走进黄湾乡黄湾社区均成花生加工厂,一股浓浓的花生香味扑鼻而来。“你看,我们正在对花生进行剥壳,那边的工人负责对已脱粒的花生进行分拣,主要就是剔除那些坏的、有芽的、半个的的花生,把品相好的花生留给食品加工厂、餐饮店。”负责人张下均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说道。
黄湾乡花生种植条件优渥,紧靠淮河,土地多是沙壤土质,种出来的花生不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且花生颗粒饱满、色泽好、口感好,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2010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张下均敏锐地察觉到创业机遇,决定回乡从事花生种植行业。他把想法告诉了村里,村委会对此早有其想法,主动帮助协调相关部门,筹备成立合作社事宜。该乡党委、政府也安排人员,调研土壤条件、市场行情,了解群众发展意愿。2011年5月合作社正式成立,主要从事花生种植、收购、销售业务。
据张下均介绍,黄湾乡种植花生由来已久,但都是单打独奏,效益低。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可以选择土地、资金、机械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测土配方,集中农资供应,对症下药,大大增加了花生的产量。同时,合作社根据花生市场行情的变化,与农户签订订单,锁定最低保护价,使农户增收成为现实。“2021年经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我家的花生亩产量由原来的175公斤提高到240公斤,每亩收益超过了千元。另外,我还从合作社拿到了一万余元的分红,真是产量收入双增加。”社员吴兵乐呵呵地说。
种得好也要卖得好。为了确保产品不愁销路,张下均与村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合作社负责花生加工和包装,村委会负责拓展市场销路。“目前,我们与常州工业园区一些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为企业提供1000-1500吨的精选花生米,能给合作社带来约55万元的收入。同时,村委会根据销售额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既解决了花生销路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两得。”黄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黄保旭说。
值得一提的是,晒干的花生秧是牛、羊、猪的好饲料,打碎的花生秧粉易保管,好装运,这几年成了养殖户的抢手货,秸秆加工还避免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减轻了禁烧压力。花生种植户黄涛算了一笔账,他今年种花生20亩,除能收1万余斤花生果外,还能收花生秧6400余斤。把这些花生秧加工成饲料出售,有2000余元的收入。此外,合作社还把花生壳运往发电厂用来发电,变废为宝,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现如今,有意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2021年合作社种植花生近4500余亩,实现了连片生产。张下均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花生“致富经”。科学种植、增产增收是基础,精心加工、保障品质是核心,规模化发展、拓展市场是方向。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每月能给他们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
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新农人”永远朝前看。谈到下一步发展,张下均表示,将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实行“村企联建”,再投资150万元,建立花生深加工项目,向花生食品加工、网络销售要效益,让“白胖子”变身为增收致富的“金豆子”。(葛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