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文苑

麦熟杏黄时

发布时间:2023-05-29 10:2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麦熟时节,便是杏黄的时候。关于杏树及杏子的儿时记忆好像发生在昨天,历久弥新。

我随母亲,不爱吃杏儿,怕倒牙。

邻居家院子里有一棵杏树。每到春天,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像铺了一层地毯,邻居家院落里那棵硕大的杏树,怒放着一枝枝白色稍带红晕的杏花,如同美丽的云霞。杏花虽然好看,却不大受我们男孩子的喜爱,我和邻家的孩子渴望的是黄黄的杏儿。于是杏花便在我们热切的盼望中慢慢凋谢了,再慢慢地变成了一颗颗青色的小杏。望着青杏,我们酸得龇牙咧嘴,充分理解了成语“望梅止渴”的意思和滋味儿。

儿时特别顽皮,把偷偷从邻家树上摘下来的青杏扔了满地。等邻家大人发现,心疼得大呼小叫地骂了一通,吓得我们躲起来不敢言声。等到布谷鸟一声声催着人们收麦的时候,枝头上的杏儿也变黄了,玲珑满树,似筛金扬翠,间错如绣,黄黄的杏儿带着红色的底盘儿,一身密密的毛儿,煞是可爱。夜里下了一场雨或刮了一夜的风,熟透的杏儿便会落了一地。拾几个用清冽的井水洗干净,剥开扔进嘴里,满嘴都是糯软的甜味儿。

上中学的时候,我眼馋邻居家孩子能吃上杏儿,母亲却告诉我“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我不信,一顿吃个饱,便出现了胃胀、口干恶心、嗓子疼痛的症状,村里的医生查看询问一番后,说“杏吃多了,消化不良、体内上火”。虽然吃了药很快就好了,但自那以后,我就不再靠近杏树,更不轻易吃杏儿了。

后来上了中学,看了一些文学作品,看文人常常以“柳眉杏眼”或“杏眼桃腮”来赞美女子的容貌。其实,这里说的“杏眼”是“杏核眼”的简称。有一次,我专门拿着一颗才从杏肉里剥出来的杏核细细打量,椭圆形体中间鼓鼓的,边缘有些褶纹,酷似大眼睛上的双眼皮。只有见此以后,才会懂得文人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把两个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得多么恰当、逼真!

母亲爱在门前屋后栽种果树,如樱桃、枣子、桃、李子、香椿等,唯独不栽杏儿。

《凤阳新书》卷之五《拾遗篇第八》记载,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名叫董奉的医生,不但医术高超,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且医德高尚,为济世救人,离开家乡,遍游天下。后来,董奉到了钟离南部山区(今凤阳县殷涧镇),被这里得天独厚的中草药材所吸引,便在一座小山坡上盖间茅屋,住了下来,常常翻山越岭,采集草药,为附近的穷人治病,许多疑难重症经过他的治疗,都很快痊愈。

由于药材取自山中,无需本钱,董奉治病不收诊金。他规定:凡重病治好后,栽杏树五株;轻病治好的,栽杏树一株。董奉治好的病人越多,栽的杏树也就越多。若干年后,董奉住的那座山杏树成林、群兽出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就叫这座山为“杏山”。待到杏子熟了的时候,董奉就把杏子储存在大仓里,并出告示,凡是想买杏的人不必告诉他,只要将一斗谷子倒入仓中,就自行取一斗杏子去。据说有个爱占便宜的人,给的谷子少,而取出的杏子多,林中的野兽便吼叫起来追赶,吓得那人倒出多取的杏子,才算了事。每年,董奉把用杏换来的两万多斤谷子,全部散发给那些缺吃少穿的贫苦百姓。

董奉后来又到江西庐山,以同样的方式行医治病救人,因此,庐山也留有杏林遗址。为了纪念董奉,人们便把“杏林”作为医生的代名词,常常以“杏林春暖”这样的词语来称颂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在凤阳南部,至今还流传着他的故事。2019年,殷涧镇150多名党员干部、退休职工、医疗卫生系统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组建了“杏林春暖”志愿服务队,弘扬“医仙”董奉“杏林春暖济苍生”精神,守护乡村群众生命健康。

爸爸说,母亲在8岁那年麦熟杏黄的时候失去了母亲,11岁那年麦熟杏黄的时候,又永远失去了她的父亲……青杏年龄的母亲,在麦熟杏黄的季节,三年内失去了两个最亲的亲人,不再相信人间有“杏林春暖”,自此也就不喜欢杏儿,更不愿意栽下一棵杏树了。爸爸说,自那时开始,母亲的性格一直刚烈,发起火来任何人也劝不住,不到四十岁,满嘴的牙齿全部脱了,估计都是性格造成的。二哥在1986年高考取得高分,但是二哥没有报考自己原本想上的一所大学,而报考了安徽中医学院,我想那也算弥补母亲一生的心愿吧。

时光变换,岁月一层一层剥去了妈身上的青春年华,父亲已经离开十七年了,妈已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八旬老人,但脾气一直还是那么刚烈。

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已经在小县城工作生活了30个年头,我家的院落已经因一场事故变卖给了别人。邻居家院子里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杏子树,也由于主人外出打工鼓了腰包要改建小洋楼被砍伐了。家乡漂亮的民宅前已经看不见多少绿荫了,更没有果树了。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特别大的提高,他们可以一年四季到镇上的水果店里买到香蕉、苹果、西瓜、杏儿、樱桃等许多时令的水果,再不必去羡慕我儿时视为生命全部的小小水果了,更不可能体会到大大果树、小小水果背后的辛酸往事,可他们却少了我儿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水果的那份欢乐,那份厚重的经历和体验。

杏儿又熟了,我却是别样的心情。尽管我很少吃杏儿,但是难忘故乡的杏树,难忘儿时黄黄的甜杏。(来源/滁州日报 作者/马顺龙)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打卡“网红闸”
下一篇: “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