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人才兴皖,功在不舍

发布时间:2023-11-27 09:51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人才兴皖,不断开启新航程。

11月23日上午,“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动员部署会在合肥召开。透过一场会议,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安徽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人才引进,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人才培育”“拿出优质岗位、优厚待遇、优越条件,靶向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提高在皖高校毕业生留皖率,千方百计防止人才流失”……

在这场动员部署会上,省委书记韩俊提出的人才工作一系列新观点,掷地有声、声声入耳、启人深思,驱动全省上下凝聚人才工作合力的同时,也为广大人才进皖、留皖、兴皖增进了信心、鼓足了力量。

是人才,安徽都需要。人才留下来、走进来,安徽才能“兴”起来。

安徽自知,创新是跨越崛起的“第一动力”,也是自身有别于其他省份鲜明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

举创新“棋”,落人才“子”,安徽的发展才能盘活全局、螺旋递进,优势才能更“优”。

今年来,安徽频频向人才发力。仲夏时节,安徽就召开了一次人才强省专题座谈会。彼时,省委书记韩俊就直接指出:安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后来,省委书记向全省上专题党课,鲜明提出要优化人才体制机制,谋划实施人才兴皖工程。

从夏日的人才强省专题座谈到初冬的“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动员部署……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安徽把人才装在“心头”,人才之于江淮,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环境好,人才聚,事业才能兴。这些年的安徽,逐渐成长为长三角中的创新“黑马”,在全国的一系列“首创”“独创”不断涌现,在世界场景中的“安徽智造”占比持续提升,开放与创新打出了“响亮”的组合拳。繁盛的背后,则是人才“底座”越筑越实。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170万。正是因为厚实的人才“第一资源”,才撑起了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的“江淮高度”。

人才从来都不够用,人才从来都不嫌多,这是安徽不断向外界传递的导向和价值。当前的安徽,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在厚积薄发、蓄势待发,各个领域都在铆着一股劲儿。当此之际,正是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亦是人才大可作为的“黄金期”。

看待人才“家底”,不可与自己纵向比,还要与周边比,与世界比。安徽虽然人才总量跨越千万级台阶,但与同处长三角中的江苏、浙江相比,人才总量还有不及。

进一步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创新场景,科技创新门类越分越细,对各领域人才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靠创新崛起的安徽,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现实再清晰不过——无人才、缺人才,创新举步维艰。放大来看,如果没有过硬的人才支撑,就很难在世界场景中“出圈”“破圈”。现在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未来的优势。该如何破题?锻造人才优势,厚植发展优势,打开更远大的未来。这一点,全省上下当看得更清楚、认识得更透彻。

让人才“挑大梁”,让人才兴皖,安徽笃定笃行。从推出“双招双引”到推动皖才回归,从“请进来”到“留下来”再到“用起来”……安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全力打造人才强省。

显而易见,省委对人才工作不断提挡升级,这是对全省重点工作的重点勾画。人才兴皖,功在不舍。“不舍”,既表达着对人才工作的绵绵发力,持续用力,也传递着对人才的情感“不舍”,要千方百计防止人才流失。

做好人才工作,需要全省上下各扬所长,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空间留人,继而聚才用之。这就要求,不仅要加大“引才”力度,做实“育才”工作,更要搭建“聚才”平台,创新“用才”方式。

小到一场校园招聘,大到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地方在选人的时候,人才也在选地方。安徽何以聚才?纵使决定因素有很多,但人才环境无疑是重要土壤。这如同打造过硬的营商环境一样,只有环境更“优”,投资商才会慕名前来,企业才会纷至沓来。孕育人才环境亦是如此,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优了更“优”。

人才工作,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只有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做好服务保障、待遇支撑、空间拓展,用心用情当好人才的“服务员”,才能与省委关注的重点工作同频共振,从上而下、合力共为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才能让人才对安徽一往情深、来安徽一见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形成天下人才汇聚江淮的生动局面。(中安在线)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公共服务时间要“对表”群众实际需求
下一篇: 宛新平:“15分钟阅读圈”,书香扑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