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改革动能澎湃,“皖”美发展步履铿锵

发布时间:2025-05-06 09:1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改革动能,决定发展势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如春雷在江淮大地激荡,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劈波斩浪。在“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素有改革创新优良传统的安徽,正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长三角改革版图上镌刻下鲜明的“皖”字印记——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值突破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自贸试验区贡献全省25%的进出口额;“新三样”出口激增58.3%……数字跃动间,映照出江淮大地改革浪潮奔涌的壮阔图景。
改革是破冰的利斧。当“免申即享”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市场主体,当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因制度创新缩短40%,当小商品出口效率提升50%的“芜湖模式”惊艳亮相,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流程再造的智慧,更是刀刃向内的勇气。合肥中欧班列十年驰骋4598列,构筑起横跨欧亚的钢铁丝路;“徽动全球”行动推动奇瑞汽车七成产品远销“一带一路”,这些在改革深水区激荡的浪花,正汇聚成开放型经济的磅礴江河。
创新是突围的密钥。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单兵突进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以系统集成破局,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维创新生态,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催化“创新核聚变”。
比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突破产权桎梏,让“纸变钱”的通道豁然开朗;“场景+”服务机制重构供需关系,使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这些制度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打通了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唱主角”。自贸试验区221项首创成果,也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具象呈现。更令人瞩目的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这不仅是制度突破,更是对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深度解放。
为民是永恒的坐标。改革的终极价值刻度,始终是人民获得感。近年来,安徽的改革智慧,体现在将制度创新与民生改善构成闭环: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83%基层就诊率,是医疗资源下沉的制度设计;林长制构建五级守护体系,把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六尺巷工作法古今对话,让传统文化智慧焕发基层治理新光。这些实践揭示深刻规律——当改革紧扣“人”的维度发展,就能形成“制度创新-效能提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实践也印证,六尺巷工作法从历史典故升华为治理智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构建五级守护体系,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走向2.0版本,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改革实践,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改天换地,非一役可成。回望这些年安徽改革发展实践,更懂得:制度创新不是政策补丁,而是发展范式的系统重构;开放不止于经贸往来,更是规则体系的深度融合;为民初心不是抽象承诺,而是可感可知的价值闭环。也正是这些年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先立后破”的哲学智慧,让江淮大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跨越,产业发展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转身,科技成果转化从“试验田”到“丰产田”的蜕变,努力在新时代坐标系中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皖”美曲线。可以说,当前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在证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安在线)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摒弃随意,露营方能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