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宛新平:工业大省,安徽“大”在哪?

发布时间:2025-11-17 09:45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规上工业营收“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随着“十四五”收官,安徽“工业大省”的名号叫响了。这个“大”字,背后是实打实的家底:全球十分之一的显示面板、全国三分之一的新能源车、近三成的工业车辆,都带着“皖”字印记。

这份成绩单,对于曾贴着“农业大省”标签的安徽来说,来之不易。那么,这个“工业大省”的名头,究竟意味着什么?安徽又是怎么走过来的?未来,这条路又该如何走得更好?

工业大省,到底“大”在哪儿?

一个真正的工业大省,不能只看工厂多、产值高。它的“大”,更在于其分量和韧性。

首先,它要能扛起国家产业发展的“担子”,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其次,它要有完整的产业链,不是靠一两个企业单打独斗,而是能形成一个“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生态。最重要的是,它要有面向未来的“新动能”,不能总躺在传统的煤、钢、铜上吃饭。从这个角度看,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布局,正是其“大”的底气所在。

安徽凭什么能成?关键是“换了对的赛道”

从过去的“跟跑”到今天的“并跑”甚至部分“领跑”,安徽的跨越,不是靠守着旧家当,而是靠壮士断腕般的“换道超车”。

说得直白点,我们没有在传统的煤炭、钢铁路径上一直内卷,而是提前十几年,就把宝押在了“芯屏器合”“集终生智”这些今天看来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上。这步棋,现在看来是走对了。这背后,一是需要“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大家还没看清的时候敢于投入;二是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耐得住寂寞,持续培育。合肥与蔚来、京东方等企业的合作,就是这种长远眼光和务实作风的体现。

“大”之后,意味着什么?

成为工业大省,对安徽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挑战。

这意味着我们的“家底”更厚了,抵御经济风浪的能力更强了,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也有了更坚实的依托。但这也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是追赶者,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成了“标兵”之一,前面有强者要学,后面有追兵在赶。

我们面临的挑战很现实:如何让这些新兴产业集群的根扎得更深,避免“星多月亮少”?如何在追求“智造”的同时,让传统产业也顺利完成升级,不掉队?区域发展如何更均衡,让工业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全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大”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实现“强”的跨越。

新形势下,工业大省该是什么样?

未来的工业大省,绝不能是“大老粗”。光有规模不行,还得有质量、有智慧、有绿色。

首先,要比“聪明”。要靠技术创新驱动,不仅仅是引进技术,更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就像我们在量子科技、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这是决定未来话语权的根本。

其次,要比“健康”。要通过“亩均论英雄”这样的改革,倒逼企业提升效益,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更高的价值。同时,发展必须是绿色的,要向“智改数转”和“绿色制造”要竞争力。

最后,要比“开放”。要更深地融入长三角,不是被动承接,而是主动协作,在更大的舞台上配置资源,让我们“皖字号”的品牌和实力,真正地“出圈”和“出海”。

安徽成为工业大省,是一个里程碑,但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份成绩,源于我们不守旧、敢创新的那股劲儿。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少一些“功成名就”的沾沾自喜,多一些“逆水行舟”的清醒务实。把“大”的根基打得更牢,在“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这才是对“十四五”最好的总结,也是对“十五五”最有力的开启。(中安在线 婧蓝)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出去”闯天地,“皖企”何以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