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管出新路子 托起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3-04-10 08:46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路子,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农业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有哪些与众不同?春意融融,记者深入淮河两岸,在麦田里探寻“粮食安全”的密码。


土地撂荒如何解?


——起始链:党建引领,村集体形成“运转轴”,“两委托”激发种粮热情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春分过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连片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已长到一尺多高。


以前,该村农户只顾耕好自家田。如今,他们将土地托管给了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闲下来了,麦田里依旧绿意盎然。


近年来,淮南市大力推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形成了改革的第一道链条。


“种庄稼不要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店集村当年流传的一句话。可是,传统的耕作模式收益不高。种粮大户陈宏斌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自家7亩地的收成仅能填饱肚子,2003年淮河流域遭遇洪水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土地出现撂荒。


2007年,陈宏斌成立了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探索机耕、机收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种植实现了统一供种、旋耕、施肥、田管、销售。


走在店集村田间地头,连片麦田映入眼帘。陈宏斌禁不住感慨,随着时代变迁,成本高、收益少,是很多农民不愿种地的直接因素。


2019年,店集村开始尝试农业生产“大托管”。小农户将500亩土地“委托”给村集体,每亩每年有500元保底收益。村集体将土地托管给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实施“村党总支+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银行+保险”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


“加上每亩140元的粮补、55元的水电费补贴,一亩地有将近700元收入,高于农民自己种地。”店集村党总支书记朱振标给村民算了一笔账。


农民增收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店集村为例,合作社每年向村里交纳每亩50元的管理费用,2022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益。朱振标告诉记者:“‘大托管’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要么进城去务工,要么从事二产、三产。”


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等3个村共8000亩耕地上,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喜获丰收。2020年,淮南市将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到全市58个村、11.2万亩耕地。


4月1日,记者来到寿县小甸镇杨圩村。据杨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宇介绍,“大托管”让曾经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耕地面积增加约3%。


“土地托管给村里,我给自己的土地‘打工’,这份工作真不错!”杨圩村村民徐为利对记者说,他家的13.5亩耕地托管给村里,托管收益每年6750元,再加上劳务收入,家里每年增收超2万元。


前些年,寿县小甸镇“冬闲田”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通过整镇推进“大托管”,16个村居土地托管面积占比高达74%,彻底消除了冬季抛荒现象。


“2022年,杨圩村实现整村托管,托管面积达5351亩。村党总支统筹协调托管主体和群众关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6.1万元。”杨圩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强告诉记者。


2021年,淮南市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高位推动“大托管”改革。2022年,该市共有635个村、两季183万亩耕地实施全程“大托管”。


从寿县小甸镇驱车40分钟,记者来到双桥镇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在麦田边,种粮大户潘殿成正使用无人机给麦苗打药。


大户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种满草坪,价格高、不愁销路,那时全镇草坪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2021年,在国家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支持下,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有了‘大托管’,种粮收入也很高。”双桥镇镇长张玉高向记者介绍,打造万亩“大托管”示范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彻底纠正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告诉记者,推广“大托管”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3月23日,淮南市召开农业生产“大托管”现场推进会,“大托管”已由“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田管服务如何保?


——枢纽链:贴心服务,“农管家”打造“传动链”,“两跟进”带来要素集聚、配套服务


3月30日,3架无人机飞行在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在一片麦田上空播撒着农药。飞手狄维军一边操作着无人机,一边乐呵呵地说:“整村推进‘大托管’后,2520亩小麦‘飞防’工作,3天内就能完成。”


今年春节刚过,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客服人员刘郑便来到大树李村,与狄维军家庭农场托管负责人就土地用肥进行对接。


狄维军向记者坦言:“依托‘农管家’,从种子、化肥、农药到销售渠道,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了。”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创新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全程参与“大托管”各环节服务,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成为全市“大托管”各环节的重要枢纽。


“我们推行5万亩软麦种植,种子价格较市场价低20%,产量在每亩500公斤至600公斤。”安徽农管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杰表示,该公司负责种子、农资集中采购,省去中间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粮食品种逐渐统一,品质不断提高。


点击“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一个个托管地块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平台,该市已实现病虫害防治、产量测算、受灾定损、土地撂荒实时上报统计等“一张图”管理,并接入银行、保险、农资农技等服务平台。


如今,安徽农管家公司的托管服务覆盖66个乡镇,涉及635个村、1400个经营主体、120万亩耕地,对托管的耕地推行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减量化施肥施药。


4月3日,记者来到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穆台村,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旁,有一个农业生产大托管农事服务中心,占地4000多平方米,从旋耕机到收割机,40多台机械整齐排列着。


“上一轮土地托管价格是每亩900元,本轮是每亩1200元,托管价格高了,没想到大家的热情更高了。”回忆新一轮土地托管竞标的场景,穆台村党总支书记宋道宽记忆犹新,3600多亩耕地当场竞拍成功。


“耕地集中连片,不论是选种、播种还是病虫害防治,都能进行机械化作业,既高效又省钱。”穆台村种粮大户唐柱洋说。


如今,淮南市整合地方农机资源,谋划建设2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该市以服务能力1万亩至2万亩为单元,集中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春分过后,田间管理尤为重要,除了清沟沥水,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3月30日,淮南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副站长胡劲松来到寿县丰庄镇王店村,指导驻村工作队开展“一喷三防”。


作为淮南市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专家,胡劲松和另外29名专家分批下沉到土地托管村,为农民科学种植、田间管理“把脉问诊”,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大托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11月,淮南市充分发挥人才助力“大托管”作用,依托“农管家”设立全国首家专项服务“大托管”工作的人才智库,确定首批30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智库成员,涵盖育种、农机、肥料、病虫害防治等12个领域。


“‘大托管’,重点还是要落在‘管’字上。”潘集区高皇镇农技站站长代厚英告诉记者,如今,他正带领人员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


“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跟进,发展了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岳锐说,该市将进一步完善“大托管”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种地风险如何防?


——闭环链:创新跟进,发放电子证照让村民放心,保险托底让大户安心


“土地大托管,让大家的收入变多了,但村民心里还是没底。这次土地承包经营电子证照的发放,解了村民后顾之忧。”近日,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村党支部书记王 军对回访电子证照颁发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整村托管后,前瓦村3600亩耕地连成一片。


“你看,这个位置就是我的10亩地。”村民王亮在手机上点开“皖事通”App,通过土地确权电子证照,他不仅可以查询自家地块情况,还能查看土地托管与种植情况。


发放电子证照,为耕地“上码”、守住群众核心利益,让农户不再心存顾虑。


淮南市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实地测绘,为2.43万户农民发放了土地确权电子证照,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就可以查询到自家承包地的方位、面积以及参加托管的信息。


电子证照让村民放心,保险托底让大户安心。淮南市在“大托管”改革中,创新粮食收入保险产品,对托管耕地保底收益予以托底,以最大限度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形成改革闭环。


春日的暖阳,洒在寿县小甸镇筑城村的麦田里,返乡创业的叶杨波正组织农户进行田间管理。


在上海打拼多年后,叶杨波回到家乡,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起了粮食。2022年,他托管土地达6300亩,但多年未遇的干旱天气,让他“如坠冰窖”。


提起当时的旱情,叶杨波依然心有余悸,“幸好有保险托底!”


接到叶杨波的受灾报案后,国元保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受灾田块进行查勘、定损,对1750亩高度减产的水稻,按照标准足额赔付94.5万元。


“这要在以前,一旦遭遇自然灾害、资金链断裂,种植大户常常会‘跑路’,导致土地撂荒。”寿县安丰镇谷贝村党总支书记王教宇说,2014年该村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由于抗灾能力弱,4个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跑了3个。


大户“跑路”,土地撂荒,根本原因还是农业生产风险高。


如今,国元保险为托管主体量身定制“大托管”一揽子综合保险。国元农业保险淮南区域负责人沈耀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已承保1002户,承保面积95万亩。


2022年,国元保险等3家保险公司赔付2300万元,让种粮大户有了底气。


“如果发生灾情,每亩地会有200元至600元补偿。”曾经在上海打拼的李方迅回到家乡谷贝村,从村委会托管了827亩土地,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有了保险托底,种粮不会亏钱,谁还会‘跑路’?”


2022年,淮南市粮食增产0.2%,达0.62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82亿元、亩均增收289.4元、户均增收2600元。村集体通过收取“大托管”管理费、土地整理多出的可种耕地增加收益、自营农业生产等方式增收6349.2万元,村均增收14.3万元。


“我从小就生活在麦田里,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伍后,24岁的方国兴回到淮南大通区上窑镇马庙村,创办了淮南糠得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新时代“新农人”。


2020年,他从农业银行申请了“惠农E贷”。有了安徽农管家公司提供选种、用肥、用药、田间管理、销售对接等指导以及银行贷款和保险托底,让他对种粮充满信心。


如今,方国兴不仅购置了近20台套各类农机,托管土地也从427亩增加到2104亩,一年净赚45万元,还为30多位村民提供务工岗位。


和方国兴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中。目前,淮南市有1312个托管300亩以上土地的种粮大户,40岁以下的“新农人”占比达25%。


新绿正拂淮河两岸,新的希望悄然萌发。淮南市正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式“大托管”改革升级版,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程托管面积500万亩以上。


短评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淮南市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积极破解耕地细碎化、农村“空心”化、规模经营难、良种良法推广难等问题,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之问作出了有益探索。


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将土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由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推进经营统一化、农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耕作机械化、作物良种化、肥药减量化、粮食品牌化、秸秆资源化、服务精准化。历经数年实践,实现了“粮食增质增产、集体经济增益、群众农户增收、专合组织增强、银行保险增效、加工企业增盈、产业链条增长、‘三农’资源增多”的多方共赢。


改革创新是“大托管”的底色。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促进了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2021年,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被写入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农业农村部发文推广。该项改革先后入选2021年度全国二十大改革案例和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并获中央改革办、农业农村部推介,给予“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高度评价。(安徽日报)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
下一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凝心铸魂激发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