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那么一个县级城市,它曾是“帝王之乡”、“花鼓之乡”、也是“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也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它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一所大学的县城,大家知道吗?
它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它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
不为外人所知的, 此地曾是“明中都”所在地,“明中都”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安徽凤阳所营建的一座都城。
这里曾被古人写诗赞之“重城壮且丽,飞观高百尺”。“虎踞龙盘圣祖乡,金城玉垒动秋芳。”可见,当初明中都的豪华与壮丽。
如果大家对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有印象的话,也一定能记起安徽凤阳来,当时的小岗村比较有名,就在凤阳。
如果大家对地方戏感兴趣的话,一定听说过“花鼓戏”这个戏种。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清朝时期就流行的打油诗,因为被编入过凤阳花鼓戏的戏词,有许多人,也是从这首戏词里知道凤阳的。这首词,早在1967年的时候,曾被邓丽君翻唱过,歌名就是《凤阳花鼓》,那时她才14岁,戏词说: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朱元璋原本要将都城迁往故乡凤阳,为此从江浙一带大批移民以“充实”此地,终因各种因素,不利于建都,在修建了六年之后,便取消了这个计划。据说当时的中都,地少人多,贫瘠的土地无力养活众多人口,淮河又经常闹灾,民不聊生,出外乞讨就成了当地人的一种“职业”,这段花鼓词的产生背景大致如此。
但这首民谣是清朝才开始流行的,清朝多有歪曲和污蔑明朝的嫌疑,可以说,有丑化明太祖的意思。而实际的情况呢?
实际上,这和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实行的一项政策有关系。
或许当时的人们一边打着花鼓,唱着要饭的哀曲,确实是事实,但据说,当时的人们生活也并不是那么的困苦不堪。
据说,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学习汉高祖当年的做法,把齐、楚、十万户富民,迁移到关中,充实关中的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呢,也就把江南的15万富户迁到他的老家,凤阳。因为当了皇帝,凤阳这个地方不能贫穷,他就把江南富户,十几万户都迁到凤阳周围。凤阳是中都,一定要让它有强大起来,繁荣起来,以此来加强他老家的势力。但是这些被迫迁移来到凤阳的人,在此并不安心,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相对贫穷之地,经常想家,但又不敢明着回去,怎么回去呢?于是他们就一路装扮成要饭的乞丐,一路讨要,然后回到老家探望。于是就有这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其实,当时不管是不是荒年,他们都是经常回家探望,于是就有了这种情况。
这些都是传说,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也无从考察。但如今的中都,虽没有了当年的帝王之气势,但太祖留下的一切仍在那里荫庇着中都的子民。
凤阳早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县城里,有一所近两万学子的高校——安徽科技学院。就在学校附近的“龙兴古刹”就是当年太祖出家修行的寺庙。还有太祖父母的陵寝“明皇陵”以及“万世根本”的城墙都还屹立在中都古城,在那里和游人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
离县城不远处,有当代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小岗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座城,一首诗,一个故事。欢迎大家走进曾经的帝王之家——安徽凤阳县。(方黄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