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埋下梦想种子,与安徽机遇“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12-18 09:0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一个地方对大学的重视程度,深层次表达着对教育的关切、人才的重视。
12月5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专程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聚焦教育、人才、创新等关键信息与师生们深入交流,碰撞思想。
步履不停,中国科大留下了省委领导深深的足迹。从3月18日省委书记韩俊专程到中国科大调研,到9月20日出席中国科大2023年开学典礼暨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再到此次走上讲台向500余名中国科大师生作形势报告……省委对中国科大情深意切,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牵挂在心。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是地方发展的基底。
安徽深知抓教育的重要意义。上一次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座谈会,交流的对象是部分院士、专家代表;这次形势政策报告会,对象是老师学生。一次次面对面交流,拉近了政校距离,为安徽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厚植了情感力量。
进一步向深处看,省委书记走上讲台,面对高校学子推心置腹,讲安徽发展、谈安徽创新、分析未来大势……意义远超出报告会本身,有助于让学校教育更融入地方智慧,让学生学习、择业更有方向指引,这样的“双向奔赴”,升华情感、走向理性,为广大青年人才打开着一扇扇实实在在的机遇之门。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大学校园里的事,与校园外好似隔着“一扇门”,门内门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校园内,从专业设置、师资引进、学科教育、学子培养等都有着高校自身一套完备的体系。校园外,地方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投资拉动等,管理和服务着千行百业。
门内门外,看似语境不同,实则紧密相连。事业兴旺,根子在人才。深耕人才,就是打开未来。
在这次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处处透视着安徽省委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关心关怀,致力于打通校内校外联动渠道、开启更大的合作之门。
“只要是中国科大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省里能办的事,都不遗余力地办好。”言辞之间,传递着安徽对中国科大更大的期许。上一次,省委书记韩俊走进中国科大调研时指出,科大是安徽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我一定当好科大的服务员,当好科学家、人才和企业家的服务员。
从当好中国科大的“服务员”,到承诺不遗余力办好中国科大的急难愁盼事,全力当好后勤部长……一条理念清晰浮现,那就是怎么支持中国科大都不为过。
对高校倾注心血,对教育寄予厚望,对人才爱得深沉,安徽从更深层次廓清着一条施策方向——把创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加亮丽。
擦亮“金字招牌”,经济“立竿见影”。
最近,安徽经济领域传出喜讯:预计装备制造业今年将成为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中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近5年年均增速15%以上,2022年营收达9500亿元,居全国第7位,增速位居长三角、中部地区第一。
制造大省创新场景不断涌现,经济向“新”图强,制造产值逐年拔高,撑起向上势头的,关键在全省推行的“双招双引”。
当前的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笃定,“势”就在我们这边。光伏装备位居全国前五,电工电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行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向上登顶,指日可待,大有可期。
机遇面前,能够抓住机遇才是关键。无疑,向上攀登、向高登顶,接下来的路很多是创新之路,甚至是蜿蜒曲折的新路,需要在“真空区”“无人区”不断探索、开辟新途,把安徽的创新名片擦得亮了更亮。
一言以蔽之:安徽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人才是根本性、第一位的。放大视角全景看,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处处需要人才支撑。
也正因此,安徽把人才捧在手掌心来呵护。人才兴皖、4.0版人才政策、“人才安徽行”活动,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皆为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机遇,让更多的人才留皖兴皖,心甘情愿在安徽成才兴业、相互靠近、彼此成就。
建设教育强省,龙头是高等教育。安徽大力推进科教强省、创新强省建设,省委对中国科大赋予厚望,同样也对全省高校寄托着更大期许。省委书记走进中国科大作报告,这既是对中国科大的关怀,亦是对一所所扎根安徽的各类高校的鞭策和温暖传递。
教书育人的事,始终是安徽关心关切的大事要事关键事。全省上下要像抓经济一样抓高校教育,当好“服务员”,不遗余力为高校解难题、办实事,为一个个走出校园的高校学子搭建更加广阔的成才舞台、兴业空间,让更多的英才汇聚科大、惠泽江淮。
选择安徽,就是拥抱机遇。广大高校毕业生也应看到安徽机遇,科学做好职业规划,在昂扬奋进的安徽城乡大地上埋下一粒粒梦想之种,精心培育、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花繁果硕。(中安在线)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公共服务时间要“对表”群众实际需求
下一篇: 用志愿服务描绘“皖”美安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