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文艺赋美乡村 绘就新时代文明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10-11 08:5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近日,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描绘了具体路线图。

乡村,是我们这个农耕大国祖祖辈辈劳作生活的地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艺术的助力。近年来,各种乡建类展览、项目以及大地艺术节此起彼伏,从早期的星星之火到现在呈燎原之势,“艺术乡建”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大热词和社会焦点。这股艺术乡建的热潮,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与经济互动共生的表征和见证,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社会组织来到乡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传承传播地方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发展。《方案》的印发实施,将进一步调动起全社会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征程上,要以《方案》为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兴村”,推动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IP,鼓励艺术家和各类主体深度融入乡土语境,种下文艺的种子,让艺术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强大引擎,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文化振兴是一个重要维度,核心在于唤醒并激发乡村自身的内在活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创造与享受的主体。在浙江,由乡村村民自发组织、自编自演的“我们的村晚”,成为了年末最具人气的文化盛宴,其节目内容源于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情感;在山东,由乡村村民们自发组建的“乡村诗社”“农民画社”,将劳作中的感悟化为诗画,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实践证明,当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被点燃,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着眼未来,要加大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新乡贤等骨干力量的发现和培养,通过系统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帮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进而带动形成更多文艺社团和民俗活动品牌,真正让乡村文化舞台的主角回归农民。

促进经济文化实现共同繁荣。文化赋能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与文化良性循环的关键路径。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神滋养,更在于它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乡村产业的边界,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在贵州,“村超”将火爆的足球赛事与独特的苗族、侗族风情完美融合,成功打造出风靡全国的现象级文化IP。这一品牌不仅深度挖掘了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以“文”育“体”,更为大家带来新鲜感和乡土魅力。许多古镇、古村落将非遗体验、艺术展览与民宿、研学旅行深度结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文旅业态,有效拉动了消费,带动了村民增收。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式,正是经济与文化共荣的生动体现。着眼未来,要加快推动艺术与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鼓励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庭院经济、非遗工坊等特色业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土特产”文化品牌,让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优势。

数字赋能夯实文化发展根基。当前,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正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深刻影响着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群众通过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记录并传播家乡美、人文美,让更多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认识到乡村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拓展了文化交流新方式。在云南建水,实施的“数字紫陶”项目,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XR扩展现实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振兴。数字赋能文化传播,让沉淀于乡野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着眼未来,要加快完善乡村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提升居民数字素养、培养专业人才,积极探索建设数字村落博物馆、开发VR/AR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提升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效能,构建起乡村数字文化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营造出乡村数字文化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安在线  艾鹏)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科技+非遗”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下一篇: 徽风皖韵点亮假日经济:文旅融合如何激活消费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