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时评

探寻“苏超”火爆出圈的成功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1 11:0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当南京队的“南哥保卫战”遇上常州队的“找回笔画战”,当76万线上预约观赛数据与36712名冒雨涌进球场的球迷形成震撼呼应,当1054万在线观众共同见证历史——6月21日的苏超焦点之战,以教科书级的话题营销与全民狂欢,一举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这场雨中的绿茵盛宴,再次让“苏超”以黑马之姿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在流量与热度持续飙升的今夏,这项被誉为“现象级体育IP”的地方联赛,何以成功点燃球迷热情、引爆网络舆论场?其破圈背后的深层逻辑,值得深入探寻。

最纯粹的足球,最草根的球员,苏超用最质朴的足球语言叩击人心。没有星光熠熠的球星阵容,“苏超”516名注册参赛选手中,65%皆是教师、学生、外卖骑手等市井百姓。这些平日里骑着单车穿梭街巷的普通人,一旦踏上绿茵场便化身为城市英雄,以最本真的竞技姿态诠释足球魅力,用汗水与呐喊为城市荣耀而战。这种“散装”足球的独特感染力,不仅让资深球迷重拾初心,更让无数原本对足球无感的市民成为拥趸。赛场上的每一次拼抢、每一声欢呼,怎能不点燃你久违的运动激情,怎能不激发你对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当体育回归其“传递快乐”的本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构建起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社交新场景时,便能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正是这份纯粹的草根特质与深厚的城市归属感,构成了苏超火爆出圈的底层逻辑,也让我们看到全民健身时代体育赛事的无限可能。

玩得起“梗”,玩得好“梗”,方能找到最大的情绪共鸣。苏超的爆火,离不开自媒体博主以“散装江苏”梗点燃的传播裂变,离不开城市的“互掐”,离不开“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官方玩梗操作,形成了“自媒体造梗—政府接梗—全民玩梗”的完整传播闭环。网友用“从常州到吊州再到巾州再到丨州,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的文字游戏制造话题。南京对阵无锡则化作盐水鸭与水蜜桃的甜蜜较量,更衍生出“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的趣味约定。泰州与南通之战被调侃为“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这些充满地域特色与网络幽默感的玩梗内容,无不令球迷肾上腺素飙升,话题度垂直拉满。苏超所提供的真实鲜活的情绪价值,恰好击中了快节奏社会里大众渴望释放压力、寻找情感共鸣的心理需求。观众在观赛过程中,不仅沉浸于比赛的紧张刺激,更被球员的拼搏精神与球迷的赤诚热爱所打动,从而实现了情感的深度共鸣与价值认同。

高度的地域文化自信,是蕴含其中更深层次的驱动力量。作为全国唯一全域跻身GDP百强的省份,江苏不仅以均衡发展的经济实力著称,更坐拥底蕴深厚的“文化家底”。在这场草根足球的破圈狂欢中,自嘲式幽默成为最巧妙的传播密码——城市间将体育竞技的紧张感,转化为地域文化“相爱相杀”的趣味互动,上演了一出出充满智慧的文化叙事。从常州连败催生的“巾州”“丨州”文字游戏,到苏州被戏称为“办州”、无锡调侃为“无易(赢)”,这些网络热梗非但未遭抵触,反而被各地文旅官方欣然接纳、主动玩梗。这种看似“自黑”的幽默姿态,实则是城市荣誉感的创新表达,彰显出坦然面对调侃的松弛和从容。让我们看到的是十三座城市“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和底气,“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赋予苏超赛事超越体育竞技的传播生命力,激发起大众对地域文化的强烈认同与持久热爱,为这场以足球为名的文旅实践迸发出惊人的传播裂变能量。

接住足球带来的“泼天流量”,撬动GDP才是硬道理。苏超的现象级火爆,早已突破网络玩梗的浅表狂欢,在流量变现的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产业赋能价值。面对赛事掀起的全民热潮,江苏十三城文旅部门立足自身特色,迅速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宠粉”接力:常州、徐州、镇江率先推出客队球迷景区免票政策,以开放姿态广纳八方来客。盐城、南京、泰州则深度整合资源,打造“看球+旅游+美食”的沉浸式体验套餐。淮安创新推出“跟着赛事游淮安”项目,将酒店住宿、运河游船、特色餐饮等消费场景深度串联,形成立体消费链条。这一系列精准发力的文旅组合拳,迅速转化为亮眼的经济数据。江苏省文旅厅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三天,全省接待游客近1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46.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0.20%;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65.57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80%,持续领跑全国。这些数字不仅成为“苏超”火爆出圈带动消费繁荣的生动写照,更生动诠释了苏超如何以“体育+”模式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在流量经济时代书写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范本。

“苏超”的热度已经超越了部分职业联赛,为探索“赛事(体育)+文旅”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近期已有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文旅部门纷纷将目光聚焦这场现象级赛事,试图拆解其成功密码。然而“苏超”的火爆绝非简单的模式复制,如何突破地区差异实现本土化创新?这不仅考验着各地的智慧,更为地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留下了充满想象的创新空间与值得深思的实践课题。(中安在线)

编辑: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向上向前向未来——皖美之变的五年答卷